拼布的歷史與文化:從實用工藝到當代表現
- taudadorg
- 5月29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拼布(Patchwork),又稱拼布工藝,是一種將不同布料剪裁後再縫合成一塊布,用以製作日用品或裝飾品的傳統手工技藝。這門工藝歷史悠久,跨越地理與文化,不僅展現出人類的生活智慧,更在現代成為藝術與教育的重要媒介。
一、拼布的古老起源
拼布的歷史可追溯至數千年前,早期主要為實用目的,如保暖、防護或節省布料。
◉ 埃及時代(約公元前3400年)
考古學家在古埃及墓葬中發現了使用多層布料縫製的織物,具有保暖與儀式功能。這些作品不僅是實用品,也可能具有宗教象徵意涵。
◉ 中亞與中國
中國在戰國至漢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2世紀)已有拼接布料製作衣物的記錄,多出於節儉實用之需。到了清代,出現如「百家被」這類具有文化與祈福意涵的精緻拼布刺繡。
◉ 印度與波斯
印度與波斯地區長期以來便有拼布製帳與服飾的傳統,也影響了伊斯蘭文化圈的織品藝術。
二、中世紀歐洲與拼布的實用功能
在中世紀歐洲(5至15世紀),拼布主要用於製作實用性強的物品,如騎士護甲的內襯(quilted armor padding)與床罩等。這一時期的拼布雖技術尚未複雜,但已展現出結構性與保暖性的結合。
文藝復興之後,隨著貿易與殖民活動興盛,歐洲引進了更多來自亞洲與中東的彩布與棉布,拼布逐漸朝向藝術與裝飾性發展,尤以英國、法國與荷蘭為代表。
三、美洲的拼布文化與藝術興起
◉ 殖民時期(17–18世紀)
英國移民將拼布技術帶入北美洲。物資匱乏的背景下,婦女們習慣回收舊衣物進行拼接,逐漸形成具美感與家庭象徵意義的拼布被(quilt)。
◉ 19世紀:拼布黃金時代
美國內戰後,拼布不僅是家庭手藝,也成為女性社交與創作的重要活動。許多經典圖樣如「羅盤星(Mariner's Compass)」、「花園小徑(Grandmother’s Flower Garden)」等廣泛流傳。拼布比賽與圖樣刊物在此時興起,《Godey's Lady's Book》於1860年代發表的拼布圖譜就是典型範例。

四、紅白拼布與 Sampler Quilt 的文化意義
◉ Sampler Quilt 的誕生
所謂 Sampler Quilt(範本拼布被),是由多個不同圖案的拼布方塊(block)組成的作品,原用來練習各種技法,類似一本「技法樣本集」。起源於18世紀英國與美國,為女紅教育的工具之一。
◉ 紅白拼布的興起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大量使用名為「Turkey Red」的紅色染布,因其色澤鮮豔、耐洗,紅白拼布由此風靡。紅色代表家庭、愛與節日,紅白配色強烈又純粹,成為經典。
這些拼布作品常見於 1880–1930 年間的收藏中,當紅布與各式 block 圖樣結合,構成了風格鮮明的 Red Sampler Quilt。
五、當代拼布與 Red Sampler 的復興
◉ 當代拼布運動
20世紀後半,女性主義與民間藝術的興起,促使拼布從家庭技藝轉變為一種藝術媒介。現代拼布作品經常涉及文化、歷史與性別議題,也進入博物館與藝廊的殿堂。
拼布也廣泛應用於衣物、包包、室內設計、甚至數位織圖與機器刺繡等現代產業。
◉ Lori Holt 與 Red Sampler Quilt Along
2021年,美國拼布設計師 Lori Holt 發起了社群活動「Red Sampler Quilt Along」,使用其出版的三本拼布書中的圖樣,以紅白色為主題,重現經典 sampler quilt 精神。
這項活動透過社群平台如 Instagram(#redsamplerquiltalong)推廣,吸引大量愛好者參與,展現了拼布作為社群連結與創作平台的潛力。
六、亞洲的拼布文化與當代表現
◉ 日本 Boro 與現代拼布
日本江戶時代的「Boro」風格,是以補丁延長衣物壽命的實用縫法,常與「刺し子(Sashiko)」技法結合。如今 Boro 已被重新詮釋為極具美感與哲學的手工藝術。
◉ 台灣與韓國
台灣、韓國傳統社會亦有「百家被」、「補衣」等習俗,蘊含對生命與家庭的祝福。現代則融合設計美學與教育應用,成為 STEAM 教學、生活工藝與文化傳承的重要素材。
七、拼布的文化意涵與教育價值
層面 | 說明 |
色彩象徵 | 紅色代表熱情、家庭與愛,是東西方文化中常見的吉祥色。 |
教育功能 | Sampler Quilt 是手工技法的學習工具,也是一種個人創作日記。 |
現代應用 | 應用於設計課程、拼布社團、STEAM 教學,並進入藝術、時尚與生活領域。 |
結語
拼布,從古老文明的實用品,到現代藝術的創作形式,是跨越時空的文化語言。無論是埃及墓室中的多層織品、百家被中的祈福之心,還是當代 Red Sampler 的社群創作,拼布不僅是布與針的交織,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記憶的縫合。
參考文獻
Brackman, B. (1993). Encyclopedia of pieced quilt patterns (3rd ed.). American Quilter’s Society.
Burnham, D. K., & Berlo, J. C. (1999). Hearts and hands: Women, quilts, and American society. Quilt Digest Press.
Gordon, R., & Harding, M. (1996). American quilts: The Democratic art, 1780–2007.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Holt, L. (2021). Red Sampler Quilt Along [Blog and Instagram posts]. Bee in My Bonnet. Retrieved from https://beeinmybonnetco.blogspot.com/
Kadolph, S. J. (2010). Textiles (11th ed.). Pearson Education.
Kurebayashi, M. (2003). Japanese quilting: Sashiko and Boro. Japan Publications Trading.
Watt, J. C., & Wardwell, A. E. (1997). When silk was gold: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textiles.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智慧營建研究中心附屬通用設計應用發展中心整理
2004 -數位典藏拍照以及建檔研究撰文人員 黃丹怡 Emmeline Huang
Copyright 2003- 2019 • Emmeline Huang • All Rights Reserved